餐廚垃圾,俗稱泔腳,是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極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和病毒。餐廚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類食物殘余、蔬菜、動植物油、肉骨等,從化學組成上,有淀粉、纖維素、蛋白質、脂類和無機鹽。
1 來源及特點
餐廚垃圾是食物垃圾中最主要的一種,包括家庭、學校、食堂及餐飲行業等產生的食物加工下腳料(廚余)和食用殘余(泔腳)。其成分復雜,主要是油、水、果皮、蔬菜、米面、魚、肉、骨頭以及廢餐具、塑料、紙巾等多種物質的混合物。我國餐廚垃圾數量十分巨大,并呈快速上升趨勢。
餐廚垃圾具有顯著的危害,其特點可歸納為:
1、含水率高、可達80% - 95%。
2、鹽分含量高、部分地區含辣椒、醋酸高。
3、有機物含量高、蛋白質、纖維素、淀粉、脂肪等。
4、富含氮、磷、鉀、鈣及各種微量元素。
5、存在有病原菌、病原微生物。
6、易腐爛、變質、發臭、滋生蚊蟲。
2 分類
根據來源不同,餐廚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余垃圾。前者產生自飯店、食堂等餐飲業的殘羹剩飯,具有產生量大、來源多、分布廣的特點,后者主要指居民日常烹調中廢棄的下腳料和少量的殘羹剩飯。
3 處理方法
餐廚垃圾現在統一按固體廢物處理方法處理。
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具體的處理技術有填埋、焚燒、堆肥、發酵等方式,總之其資源化再利用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現針對各異的應用范圍和實際情況,主要介紹以下幾個方法。
主要是采用一系列方式,實現垃圾中的各成分的分離,之后統一回收。這種方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做到了物盡其用,另一方面和把垃圾所可能造成的污染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由于其所需成本較高,除了少數發達國家使用外,大多數國家多不用此法。
美國早在上世紀40年代已經成功地研制出個人家庭食物垃圾處理機,具體其原理為:利用高速運轉的刀片將裝在內膽中的食物垃圾打碎后,將攪拌物沖至下水道,從而解決居民丟棄和存放廚余垃圾的煩惱。同時日本也很早研究出了餐廚垃圾處理機,甚至有的還配置有臭氧除臭器,以用來除去餐廚垃圾垃圾所產生的多種氣味。
3. 填埋法
餐廚垃圾的填埋法處理,是一種厭氧消化處理方法,可將其中的有機物分解生成CH4,且可以將垃圾完全的處理掉。但是,填埋都是需要土地的,所以需要征地建設垃圾填埋場。土地被不斷征用,自然也就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減少。我國由于近些年大規模的基建,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耕地已經急速下降了,垃圾填埋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如果再不珍惜土地,18億畝地的警戒線也許就不遠了。 2017最新中國城市城區人口排行榜出爐,上海城區以2115萬人口排名第一,北京城區1877.7萬人口第二,排第三的是廣州,城區人口1246.83萬。深圳排名第四城區人口為1137.89萬。以上海為例。上海2100萬人,假設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垃圾,那么上海一天產生的垃圾將是2.1萬噸,實際上產生的垃圾更多,據相關測算估計是2.5萬噸。這一天的量足以堆出一座金茂大廈!每天都產生如此巨大的垃圾量,60%都被填埋在上海周邊,長年累月的垃圾,于是就把上海圍起來了,所以叫垃圾圍城。 4. 厭氧發酵 餐廚垃圾厭氧發酵是在缺氧或無氧環境下,餐廚垃圾有機大分子在兼性菌、厭氧菌作用下分 解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水等,在厭氧發酵過程中,可收集沼氣作為清潔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能源危機,實現餐廚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自動化程度較高,產出沼氣可用于發電、集中供熱等。但厭氧發酵處理所需設備、技術較復雜,工程投資大,厭氧發酵殘留的沼渣的清理及處理也比較困難。 5. 堆肥法 微生物處理技術高溫好氧堆肥,是指在溫度較高的有氧環境下,有機大分子被好氧菌分泌的胞外酶分解為可溶有機物,被好氧菌吸收。好氧菌進行有氧呼吸將部分所吸收的可溶有機物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產生能量維持其生命活動,另一部分轉化為好氧菌增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使好氧菌能夠不斷增殖。高溫好氧堆肥利用高溫復合微生物菌降解餐廚垃圾,采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將發酵環境加熱至55-75攝氏度的高溫,8-12小時后,餐廚垃圾降解為生物腐植酸肥料(土地調理劑)。產出的腐殖酸肥料價格較高,一般用于高端水果種植。微生物發酵處理餐廚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效果較好,單機處理能力高,但由于發酵需要高溫環境,相比其他處理方式能耗較高。 6. 生物轉化技術 餐廚垃圾生物轉化是模擬自然界物質循環的過程,經微生物、昆蟲等生物轉化,保持蛋白質的本質,避免飼料化處理的“同源污染效應”弊端,消除安全隱患。餐廚垃圾生物轉化常用黑水虻、家蠅等昆蟲作為媒介,飼養產出的昆蟲幼蟲烘干后,可提取昆蟲蛋白、昆蟲油脂等。飼養黑水虻對餐廚垃圾進行生物轉化所需技術相對簡單,較易推廣,可吸引農村閑置資源介入,使餐廚垃圾處理產業得到迅速推廣,并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如昆蟲飼料加工、昆蟲蛋白提取、養殖業等的發展,改變大量餐廚垃圾的處理僅依靠個別餐廚垃圾處理廠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