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化學纖維1200萬噸、天然纖維600萬噸,相當于節約原油2400萬噸,減少耕地占用2000萬畝,占全年棉花耕種面積的30%。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里的廢舊衣物處理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面對這些舊衣物,許多人心生“雞肋”之感:留著占地方,扔了又可惜。而對那些或洗得有些褪色泛黃、或過時不愿再穿的衣服,是繼續擱置在家還是直接丟棄,能否有更好的選擇?
舊衣物不再送得出去
“很早之前,從省一級直到社區都建立了社會捐助系統,依托救災物資儲備系統對大眾的捐助物資進行管理及物流。過去大張旗鼓但這兩年似乎銷聲匿跡了。”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郭玉強告訴記者,主要原因是現在普通市民捐助的衣服如果不是非常新,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并不會接受。
據介紹,目前,民政部在全國有3萬多家慈善超市,每年能收到1億件舊衣服,巨災年份一般能收到10億件舊衣服,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更是達到16.6億件。但是,大量的廢舊衣服卻送不出去,導致一些慈善超市現在不敢回收廢舊衣服。“除一些非常新的衣服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分類打包等工序送到有需要的貧困地區以外,其余的我們正在聯合有關單位研發制成生物纖維投入二次再利用。”郭玉強說。
資源化還缺渠道和技術
“廢舊紡織品回到資源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環資委常務副主任孫淮濱介紹。我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2000萬噸左右廢舊紡織品,廢舊服裝是主要組成部分,而它們中的大多數最終都進了填埋場或是被焚燒掉。
“在廢舊紡織品的回收方面,包括聚酯類飲料瓶在內的化纖類回收相對成熟,已形成一年400萬噸再生纖維產品的規模;對工業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比如裁剪服裝的邊角料等回收利用也形成了一的規模。”孫淮濱表示,現在最大的難題就是怎么把老百姓家里的舊服裝回到資源,一是渠道還沒有完全暢通,二是技術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例如不同的纖維混紡如何分離、脫色還需加大技術攻關等。
“以國外綜合利用的經驗來看,廢舊紡織品可以得到高值化利用,不一定要回到紡織”。孫淮濱認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廢舊紡織品再生產品被廣泛應用在汽車內飾、醫療衛生、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因此,國內企業在加大技術研發的同時,更需要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對行業給予正確引導和支持。